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2022-09-20 09:17來源:據(jù)說娛樂 分類: 電影收藏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轟動一時的日本真人命案《座間九尸案》,終于被日本新銳導演片山慎三改編成了電影,名叫《失蹤》。

該片最近在網(wǎng)上放出了資源,很多網(wǎng)友迫不及待下載來看。

導演片山慎三1981年2月7日生于大阪府。從中村幻兒導演主辦的影像工作坊畢業(yè)之后,以助導的身份參加《東京狂想曲》《非常母親》(奉俊昊導演)、《革命青春》(山下敦弘導演)等作品。導演作品包括電視劇《斗牌傳說》第七集、在青森縣斜陽館上映的動畫短片《人間失格》等作品。此外亦擔任現(xiàn)代藝術(shù)大師村上隆的動畫連續(xù)劇《六心公主》第五、六、七集的編劇。

《海角上的兄妹》是他第一部自編、自導、自制、自剪的劇情長片作品。于2018年的日本Skip City影展榮獲最佳影片、觀眾票選獎兩項大獎后,上映掀起廣大注目。

此次新片《失蹤》,延續(xù)了導演一貫關(guān)注的人性道德議題。在日本上映后也是討論很多。

影片的故事其實并不復雜。

一名女孩四處找尋離家的父親,竟發(fā)現(xiàn)一名模樣神似連環(huán)殺手的年輕男子頂替了父親之名,她決定從這名男子身上取得父親蹤跡。

“爸爸今天看見那個被通緝的連環(huán)殺手了喔,抓到他就可以有三百萬懸賞金。”父親前晚才跟女兒這樣說著,隔天就人間蒸發(fā)。焦急的女兒四處追尋,循線來到父親打零工的地方,用父親的名字一喊,出現(xiàn)的卻是一名陌生年輕人,而那人的樣貌竟神似公布欄上的連環(huán)殺手!  

后來,女兒一路尋找真相,發(fā)現(xiàn)爸爸一起與這個陌生人為了錢財而謀財害命。兩人合伙把網(wǎng)上尋死的人騙到住處,幫助其自殺,如果對方當場反悔,會被年輕人當場殺死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更變態(tài)的是,年輕人殺人是為了滿足自己變態(tài)的性心理。他會給死尸套上白襪子,然后自慰。

父親為了警方的獎金,設(shè)計殺死了年輕人。女兒也發(fā)現(xiàn)了父親的秘密,她在網(wǎng)上又匿名跟父親聯(lián)系上。然后報警,親手送父親進了監(jiān)獄。

影片從尋父、尋兇到尋死,既成功捕捉父女間親密的生活氣息,也在調(diào)性突轉(zhuǎn)的猛烈暴力中深藏社會批判。

真實殺人事件改編

我們來看看真實事件發(fā)生的過程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案件真兇照片

2017年10月下旬,日本警方在調(diào)查東京八王子市一名23歲女子失蹤案時,牽出了這起震驚日本的連環(huán)殺人案。

時年27歲的無業(yè)游民白石隆浩盯上了在推特上顯露出自殺傾向的年輕人,他通過推特認識了9名遇害者,并稱自己會幫助他們自殺。之后白石隆浩將遇害者引至家中并殺害。在約2個月的時間里相繼殺害了8名女子及1名男子,并將遇害者尸體肢解,年齡最小的遇害者年僅15歲,女性受害者在遇害前遭到強奸。

警方在白石隆浩位于神奈川縣座間市的公寓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9顆被肢解的遇害者頭顱,以及大量的臂骨及腿骨,一些尸塊頸部以下部位已經(jīng)能夠看到白骨。此外,警方還在室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了疑似用來分尸的鋸子、繩子、錐子、刀子。警方表示,在9具尸體中,有8具是女性死者的,1具是男性死者的,而失蹤女子正是遇害者之一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警方公布的受害人照片

白石隆浩當時向警方坦承,殺人后想毀尸滅跡,將尸體在浴缸中肢解,并用貓砂蓋起來,貓砂是用來吸收氣味,而且過去也做了同樣的事。

對于作案動機,白石隆浩聲稱對部分女性是“以強暴和搶錢為目的”。而遇害者中唯一一名男性,是之前一名遇害女性的男友。由于該男子一直在追尋女友下落,白石隆浩擔憂罪行敗露,便將他引到家中喝酒并殺害。

日本自殺率為什么這么高?

英國廣播公司(BBC)分析說,這起案件在震驚了日本的同時,增加了人們對自殺話題的關(guān)注,包括如何幫助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群,以及如何處理討論自殺話題的網(wǎng)站。

其實,長久以來,日本的自殺率一直是最高的國家之一: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11年日本的自殺率已然雄冠全球;2012年和2013年由于全民警力的控制,自殺率略微下降,但每20分鐘就會有一人自殺的頻率仍然驚人;其中日本山梨縣的自殺率在其國內(nèi)更是連續(xù)7年高居榜首。該縣的青木原樹海因為交通便利且隱秘性高,許多日本人選擇在這里自殺并且方式多元化,以“自殺圣地”聞名于世,成為名符其實的“死亡森林”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但自殺行為在這個國家并沒有被譴責,自殺與日本文化相輔相成。

在日本導演清水浩的電影《不活了》中,就表現(xiàn)了日本人的集體自殺現(xiàn)象:影片講述一名20歲的年輕女子代替叔叔的名額參加了一共只有13人的沖繩旅行團,卻不知道除她之外的所有團員都背負著巨額債務(wù)和頂著家中生計的壓力尋求死亡,他們的死可以換取巨額保險金。

在列車出發(fā)時,司機和導游小姐就合唱了一首歌,展開了他們的死亡之旅,“我輸給了貧,輸給了這社會,這個城市也結(jié)束了,不如干凈地死掉吧……”這黑色幽默般的諷刺打開了死亡沉重的氛圍,車上旅客的呆板表情給人一種壓抑窒息的感覺。

而不知情的女子與他們形成強烈的對比,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希望。選擇自殺的大都是中年男性,正是負擔最重的年齡,故事的編排符合當代日本社會,電影表現(xiàn)出生活的壓抑帶一些人投入到尋死的怪圈,這種現(xiàn)象像被蠱惑一般,不能逃離。

研究日本民族的生死觀也發(fā)現(xiàn)日本的怪異自殺文化形成已久,可以追溯到平安年間與當時的武士切腹文化息息相關(guān)。自殺對于日本國民來說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,自殺往往需要比生存更大的勇氣?,F(xiàn)代日本國家的富足并沒有掩蓋日本民族的根性死亡意識,死亡給他們帶來的不是恐懼而是無比高尚的一件事情。

了解日本對于自殺的態(tài)度,對于我們看《失蹤》電影有很好的幫助。

日本復仇電影:直面人性中的惡

影片故事架構(gòu)復雜性已經(jīng)超過原案件,電影毫無保留地展現(xiàn)了日本社會人性的各種“惡”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其實,在日本當代復仇類影片中,非常善于挖掘人性中“惡”的一面。一方面這與復仇類電影的題材有關(guān),因為復仇必然意味著非常態(tài)化,意味著必然會違背人性中“善”的一面,另一方面,這與日本的文化也有著一定的聯(lián)系,因為“日本人從來沒有把‘惡’視作一種與‘善’對立的基本宇宙力量”。

日本人對“惡”并沒有像我們中國人一樣,覺得必然和品質(zhì)敗壞相聯(lián)系,也不會認為人身上的善惡特質(zhì)是界限分明的,更沒有“江山易改本性難移”的絕對,他們認為“人身上具有的‘惡’就像刀因為沒有磨煉而生的‘刀繡’一樣,不是值得保留的東西,但‘生銹’不能否認心靈本身的‘善’只要加以磨煉,心靈的善便可以重現(xiàn)。”

正是這種對待“善”“惡”的特殊觀念,讓日本人無畏人性中的“惡”,更不會覺得因展示人性中的“惡”而有負重感,反而展示“惡”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去“惡”向“善”。

父親是殺妻的幫兇,女兒查明真相后怎么辦?——日本真事改編電影

因此在復仇類影片中,導演不吝揭示人性的“惡”,如在《告白》中,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受害者的森口悠子,在復仇中展示出的人性自私----為了復仇,可以利用無辜的北原美月;人性中的冷漠----最后面對學生A的絕望,說“這才是活生生的地獄”。

在《依法復仇》中,我們依然會對影片中展示的“惡”感到恐懼,如人性中的嫉妒----高橋的妻子被殺是因為被兇手嫉妒她的容顏;人性中的自我----作為老師的高橋本來是反對復仇法的,但是當自己的妻子被殺害,卻一反常態(tài),利用復仇法進行復仇。

同樣,在《失蹤》里,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為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多次殺人,連未成年人也不放過。父親為了減輕生活的壓力,甘愿讓年輕人殺了自己的患病的妻子。女兒為了尋找真相,甘愿親手把父親送往監(jiān)獄。

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,《失蹤》電影就集中展現(xiàn)了日本人對待死亡的態(tài)度,也展現(xiàn)了日本人直面人性之惡的態(tài)度。推薦大家觀看。


參考文獻:

《當代日、韓復仇類影片對比研究》

《日本電影中的死亡美學》

  

評論0條評論)

全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