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2022-09-06 12:57來源:據(jù)說娛樂 分類: 電影收藏

時光撰稿人 | 縣豪

在電影院養(yǎng)生的大齡青年。

近期,部分國家或地區(qū)相繼公布2023年申奧電影。

包括韓國《分手的決心》,日本科幻片《七五計劃》,德國新版《西線無戰(zhàn)事》……

中國臺灣選送的則是一部小眾犯罪片,令人意外——

《該死的阿修羅》

(下文簡稱《阿修羅》)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影片由樓一安導演及參與編劇,“金馬影帝”莫子儀(《親愛的房客》)、王渝萱(《華燈初上》)、黃圣球(《誰先愛上他的》)等主演。

本片曾奪得2022年臺北電影節(jié)最佳編劇獎,而它的劇本修改過足足13次,的確很顯野心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片中可以看到《女朋友,男朋友》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(下文簡稱《與惡》)《陽光普照》等多部作品的影子。

同時,編劇又試圖呈現(xiàn)一部全新敘事的劇作。

無論模仿還是創(chuàng)造,《阿修羅》中依然有臺灣電影對幽微人性的一貫探尋,而當我們看完全片,也不難理解其被送評奧斯卡的意義。

(下文含劇透,請謹慎閱讀!)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復雜敘事

影片靈感源自《血是怎么冷卻的》(作者:胡慕情)等報導文學,故事原型為2014年的臺北捷運隨機殺人案,這也是《與惡》的原型案件之一。

案件中,兇犯鄭捷在捷運上隨機砍殺乘客,造成4死22傷,兩年后,他被執(zhí)行槍決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北捷殺人案兇犯被捕現(xiàn)場

《阿修羅》對案件進行了改動,將“捷運”改為“夜市”,“砍殺”改為“槍殺”,“4死22傷”改為“一死多傷”。

圍繞這一案件,影片展開了三條故事線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第一條線的主角是阿文。

阿文父母離異,但家中經(jīng)濟條件很好。

他的父親是大數(shù)據(jù)研發(fā)公司老總,對阿文各方面要求都很嚴苛,盡管阿文不愿意,父親也堅持要送他出國深造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阿文的摯友阿興暗戀阿文,同時,他和阿文在共同創(chuàng)作一部漫畫。

但阿興不知道的是,一直被父親壓抑的阿文,準備在18歲生日當天走入夜市,制造無差別殺人事件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第二條線的主角是zero。

同樣父母離異的zero在別人眼中是小太妹,但她擁有極高的數(shù)學天賦。

zero和母親住,母親是小攤販,常酗酒,家庭環(huán)境令zero和當?shù)氐呢湺痉肿赢a(chǎn)生了不清不楚的關(guān)系。

同時,她沉迷網(wǎng)絡游戲,為騙取資深玩家的裝備,和對方約定在夜市“奔現(xiàn)”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第三條線的主角是Vita。

Vita是一名社畜,在游戲廣告公司上班,她的未婚夫小盛是一名公務員,工作原因使兩人聚少離多。

婚期臨近,Vita卻愈發(fā)忙碌,小盛又在此期間移情別戀,準備和Vita攤牌。

Vita讓小盛在夜市等她下班再說……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三條線最終都匯聚在了夜市。

影片的另一重要人物新聞記者梅俊志,當晚也現(xiàn)身夜市,因為采訪需要,他成為串聯(lián)三條線的關(guān)鍵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三條線之間也彼此聯(lián)系,比如zero是阿文以前的暗戀對象,而和她約在夜市“奔現(xiàn)”的人就是小盛。

夜市隨機殺人案發(fā)生時,阿文是兇手,小盛是唯一的死者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然而,這只是《阿修羅》的第一種劇情走向。

《阿修羅》采用漫畫引領(lǐng)現(xiàn)實的敘事模式。

真人故事的發(fā)展,都嚴格遵循片中阿文、阿興創(chuàng)作的漫畫情節(jié),只要漫畫改動,劇情也隨之改變。

片中的漫畫共有三話,第一話《憤怒的零》,第二話《該死的阿修羅》,第三話《奈何橋》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這同時也是影片的三個章節(jié),對應三種不同的劇情和結(jié)局。

這些不同,往往只需要一個偶然的引子。

比如在第二種劇情中,準備犯案的阿文在夜市中遇見zero,兩人寒暄之后留下聯(lián)系方式,阿文瞬間嘗到人生的美,便轉(zhuǎn)身離開夜市。

一場隨機殺人案便因這次偶遇,消弭在時間中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當然,在114分鐘的片長里塞下如此復雜的結(jié)構(gòu),對影片剪輯也是不小的考驗。

成片效果顯示,《阿修羅》的剪輯零碎而模糊,這也是它網(wǎng)絡評分不高的原因。

觀眾必須認真記憶片中每一張臉,勾畫不同角色之間的行為聯(lián)系,才能勉強抓住影片的敘事邏輯。

基于這種控制力不足的敘事水準,征戰(zhàn)奧斯卡恐怕還差點意思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幽微人性

前文提到,《阿修羅》中可以看到不少臺灣優(yōu)秀影劇的影子。

比如阿文、阿興、zero三人的關(guān)系,一定程度模仿了《女朋友,男朋友》中鳳小岳、張孝全、桂綸鎂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《女朋友,男朋友》

片中阿修羅漫畫的憤怒、詭奇之感,與《陽光普照》對“司馬光砸缸”這一故事的漫畫演繹異曲同工,呈現(xiàn)的都是陽光照不到的幽秘與晦暗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在夜市隨機殺人案上,影片則借莫子儀飾演的記者梅俊志一角,對標《與惡》中吳慷仁飾演的律師王赦。

從而延續(xù)《與惡》的經(jīng)典主題——造就無差別殺人事件的社會土壤到底是什么?

片中,梅俊志對Vita說:

所有受害者家屬我都訪問過一輪,包括那些(夜市)攤販老板,大家都只想趕快找答案,讓這個社會正常一點、干凈一點。

那天如果早幾秒,我就是死者,晚幾秒,我可能就是兇手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這恰好對應《與惡》中王赦為兇犯李曉明辯護時的態(tài)度:

大家都希望他死,輿論媒體也希望他死,但他到底為什么要這么做?他死了以后,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面對惡性犯罪,大眾往往希望兇犯盡快伏法,幾乎沒有人對兇犯的內(nèi)心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感興趣。

但梅俊志試圖理解兇案時間點的意義,王赦則始終在探尋兇手犯案的心理根據(jù)。

這兩個角度細膩、艱難,然而相比簡單的正邪對立,無疑更有助于防止惡性犯罪的再度發(fā)生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《與惡》中,編劇始終讓犯人李曉明隱身在故事背后,營造出一種神秘感。

《阿修羅》中,編劇則將阿文清晰地推到臺前,讓觀眾借阿興這一角色,同阿文直接交流。

但阿興與阿文再親密,也無法撬開阿文的內(nèi)心,阿文不對自己的行為做任何解釋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如果說李曉明將犯罪心理藏在了社會的迷霧中,那么阿文就將之擱在了成長的心墻背后。

都是隨機殺人案兇手,兩者的精神背景卻迥然不同,可見梅俊志和王赦的探案角度自有其深刻的意義。

在故事的后兩種劇情中,影片又呈現(xiàn)了其他的兇手身份以及犯罪心理,但每一種劇情都圍繞梅俊志所謂的“時間點”展開。

也就是說,契機決定命運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在此基礎(chǔ)上,《阿修羅》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觀點——

世界上的情緒都是恒量的,某種情緒在這里消失,它便會在那里浮現(xiàn)。

第二種劇情中,阿文的憤怒因為和zero的相遇、相戀而被消解,夜市殺人案因此沒有發(fā)生,但阿文的憤怒卻被轉(zhuǎn)移到了阿興身上。

阿文的戀情使阿興的暗戀找不到出口,因果使然之中,阿興拿起阿文的鋼彈槍,走上了街頭……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夜市殺人案的死者是小盛,因為兇手阿文冷漠的態(tài)度,小盛的父母始終無法原諒阿文。

當劇情重新洗牌,小盛成為殺死zero的兇手,zero的母親卻在禮拜堂接受了小盛父母的致歉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可見在這個世界上,總有人在憤怒,也總有人在原諒,影片借此向觀眾提問:

你的情緒呢?它正處于世界的哪個位置?

以上種種,證明《阿修羅》是一部創(chuàng)作自覺性十分強烈的作品。

盡管其奧斯卡之路很可能就止于選送階段,但它也算得上近兩年值得一看的華語佳作。

看完才懂,臺灣為何送它去奧斯卡

-END-

  

評論0條評論)

全部評論